微信和大众点评网风头正劲的搅动O2O格局,另一布局O2O市场的玩家分众却多少有些失落。早在去年分众就推出互动液晶屏及配套Q卡业务,并被分众CEO江南春(微博)视为第二次创业,不过,曾被业界认定是“维络城杀手”的Q卡进展却并不如江南春早期的设想。
和传统分众广告屏相比,Q卡业务在原有单一显示屏下方新增三块互动感应小屏,用于展示产品促销、优惠品发送等信息。用户在互动屏的感应区刷Q卡获得优惠信息可去商家消费或享受优惠。Q卡商业模式被江南春描绘成“SOLOMO+O2O”,是将LBS(定位服务)、团购、优惠券、分众广告糅于一体。
在移动互联网冲击户外广告的今天,江南春深感分众面临的危机,因此对Q卡业务非常看重。江南春曾公开表示,幸亏现在等电梯只需要两三分钟,这点时间大家来不及把手机掏出来做点什么,这就让分众还有存活机会。Q卡正是分众持续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不过,如今Q卡业务推进已有1年时间,却远不如微信和大众点评网在O2O市场运营得火热。与其它专注为本地商户提供优惠推广的O2O业务相比, Q卡在实际运作中遭遇了三大障碍:1,产品使用场景和定位把握;2,消费者心理洞察;3,推广成本。
从产品使用场景上看,用户以往使用此类卡获取优惠,更多是在休闲时间。比如和朋友周末商场逛街后吃饭,通过商场楼下或者附近地铁站放置的大型终端设备,选择好附近餐厅优惠券,并通过具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功能小卡扫一下,就可把优惠券打印出来使用。
与此不同的是,Q卡互动屏由于安装在办公室等楼宇电梯旁,接触更多的是城市白领,白领早上等电梯时扫Q卡价值不大,扫过后不久就可能遗忘,下楼吃饭扫Q卡面临的问题在于,商家与分众投的广告一般是区域投放,用户获得优惠券但商家并不在附近,可能无法立即使用。
Q卡第二重殇在于对消费者心理洞察的把握不准。举例来说,比如英语培训企业投放广告,打出一分钟学会说英语的宣传语,在等电梯过程中如果有人刷Q卡去获取这个优惠,旁边的人就会忍不住看看这人是谁,是谁学英语。可以设想,更尴尬的情景是,某美容保健中心打出让女人拥有傲人身材的优惠广告,究竟是否会有妙龄女子会当众拂袖轻挥Q卡。
通过Q卡获取优惠价是非常光天化日下的举动,或许会让一部分用户感到莫名的尴尬。毕竟电梯间附近是一个相对闭塞的空间,在狭窄空间某一用户做些与常人不同的举动,更易引发周围人注意,这让用户在使用Q卡过程中有所顾虑。
Q卡第三重殇在于Q卡本身的设计及分发成本预估不够。在推广初期,是将每张嵌入RFID芯片的Q卡装入屏幕两侧,用户按钮后自动领取,好奇尝试申领的人甚至比真正使用的人多,而用户拿到手的Q卡本身不提供挂绳来系在钥匙圈或手机上,不便保存的初期设计导致极大浪费;
在后来分众暂停了这种发卡方式,而是改成用户到官网填写地址后由分众递送Q卡,而这样人均发卡成本就达到了10元级别。当前分众在7座城市设有专门的取卡点,但每张Q卡的成本客观存在,如果单纯铺量却没有能解决前两个问题,仍然无法真正搅动起这项业务创新的O2O价值。
今日的Q卡已远离江南春的初衷。三个小互动屏绝大多数被品牌厂商征用,作为品牌广告的辅助宣传窗口。《福布斯》杂志曾尖锐指出,分众追求从广告代理公司转型为数字媒体公司,追求新潮字符SOLOMO+O2O的模式,追求立足现有资源去简单粗暴的赚钱,这些都没有错。错在哪里?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需要携带Q卡和手机的Q卡计划,是不是远不如来个App那么简单?与用户仅在两分钟的短短时间内追求互动,这本身是一个过于高难度的挑战。
Q卡尝试或许并非是江南春一个人尝试,很多企业家遭遇突然巨大商业机遇完成鲤鱼跃龙门后,都会面临业务发展后期的转型挑战。当移动互联网浪潮到来,如何直面市场环境突变及用户需求变迁,是从现有业务延展的诱惑,还是另起炉灶,这也是他们需要思考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