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2010年,《老男孩》的歌声带起了一个行业的兴起——微电影,但也一语成谶,就像片子的结尾,理想总是要屈从于现实,微电影也开始离自己最初的样子越来越远。
不到三年时间“微电影”已经煌煌然成为一个产业,在百度上搜索这个关键字,你能找到9500万网页、200万条新闻和46万个视频。除了优酷、奇艺等视频大佬,甚至中国电信(微博)天翼视讯、百视通等名不见经传的平台也纷纷建起微电影频道;专门制作微电影的公司已然出现,例如华鼎盛世;投资也在对这个领域虎视眈眈,清科研究中心的《2012年中国影视行业投资研究报告》表明,众多资本正在瞄准风头正劲的微电影市场,其中不乏华谊兄弟、优酷等行业龙头;甚至各地职业培训学校也不甘寂寞,磨刀霍霍开始将微电影设立成一本课程,“培养相关人才”。
而事实是,打开10部冠以微电影名号的视频,你会发现有9部更像加长版的广告。在这些视频中,你已经不再能够看到《老男孩》、《父亲》那样有故事、有情节、有低谷、有顶峰的情感牵动,而是一个个过度曝光的品牌名称。电影中植入广告正在渐渐变成广告中植入电影。
微电影的营销效果日益被神话,“《老男孩》只用了70万就换回了4500万的点击量,比起其他广告形式来效果多了。”这是微电影最常用的推销话术。对微电影愈演愈烈的宣传中甚至出现了“微电影拯救下滑的地板行业”这样的新闻,——用一种营销手段而不是产品或者更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商业模式就能带来一个行业的春天,此前似乎只有传销行业才能实现这样的奇迹。
其实在海量的微电影中点击突破千万的真真只是沧海一粟,何况刷流量也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视频广告的效果追踪难以实现。当5分钟的影片中就出现20多次广告后,观众看后肯定心生怨恨,但就算是关掉了窗口,视频也获得一次浏览量。
在麦特文化CEO陈砺志看来,微电影通常有三种投资模式:一种是商业广告主订做,这也是主流模式,作品界限不明,很难清晰厘定一部视频是微电影还是长广告;第二种是视频平台投资,例如优酷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虽然还会卖贴片广告,但起码是偏作品本身;第三种是有理想但是没机会的人拍短片作为敲门砖,但遗憾的是一部片子几十万的制作费,并不是普通人独立承担的起。还有一种刚刚冒头的新尝试,在众酬平台上发布微电影的创意,然后由网友自发捐款来帮助完成拍摄。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以国内知名众酬网站“点名时间”为例,近期的影视项目里约三成都成功募得了预计款项。
“真正值得看中的是第三种运营方式,但微电影也不太可能成为电影电视剧那样主流的艺术形式。”陈砺志这样认为。首先,影片通常不过20-40分钟,大牌演员并不需要这样的短片出名,而当一个小演员就可以演女一号或者男一号时,项目水平估计也不是那么好。
互联网营销对于微电影的运用正在过度开发,微电影正在被商业利益所架空。就像央视把“3·15”做成了一门生意,“微电影”越来越变成互联网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打造出的又一个“忽悠”传统企业的新营销工具。
|